
在外企工作的李小姐在香港花費2000元買了一條晚裝裙子,拿去干洗后,上面美麗的串珠、亮片竟變得零零落落,破損嚴重。她說:“洗成這樣的裙子沒法再穿了,我要求賠償新的。但干洗店硬說是裙子本身質量問題,不肯賠償。”記者采訪得知,干洗店糾紛在我市消費者投訴中一直位居前列。今年上半年,市消委會接到此類投訴100多件,但調解難度大,往往是顧客不滿意,商家也覺得委屈。
干洗后沙發套子“瘦了”
家住福田區僑福大廈的張小姐最近和一家干洗店較上了勁:一整套沙發套子在干洗后竟然“縮水”小了2寸多。說起這事她忍不住發火:“沙發和墊子套不進去了,價值3000多元的沙發套成了廢布。干洗店應照價賠償。”
對“洗瘦了”的沙發套子,干洗店考慮沙發折舊,只愿賠償100元。而張小姐要求至少賠償500元。雙方意見無法統一,張小姐準備與干洗店對簿公堂。她說:“套子是在送去干洗后變小的,干洗店當然該承擔全部責任。”干洗店老板卻覺得委屈:“我們按規程洗滌,沒想到會變形。洗衣費才50元,賠償金太高,廠家無法承受。”
深圳市消委會投訴部副部長古洪濤告訴記者,干洗店糾紛常有發生,數量一直居消費者投訴統計的前列。這種糾紛絕大多數是洗后衣服褪色、縮水、破損等問題。消委會接到投訴后,一般會協調雙方妥善處理。他坦言:“調解難度相當大,在賠償問題上雙方很難達成一致。”
全額賠償損壞衣物太苛求
“衣物洗滌會有事故率,一味要求干洗公司全額賠償損壞衣物太苛求。”在深圳從事干洗10多年的技術專家伍罡先生告訴記者,在他管理洗衣公司的經歷中,遇到顧客索賠的事件常有發生。
伍罡解釋說,隨著時裝行業的發展,近些年衣服面料種類繁多,成分非常復雜。他舉例說:“有的衣服很花哨,裝點著亮片薄紗等,但在設計時根本就沒考慮過洗滌的問題。還有一些衣物洗滌標簽不準確,誤導了洗滌操作人員。”
伍罡說,有些衣物送洗之前本身已存在問題,如發霉、曬傷、氧化等,在高溫洗滌時受機械力作用,很容易變脆破裂,這些問題很難事先觀察出來。
“干洗收取的費用與衣服價格往往相差幾十倍。”伍罡指出,“顧客事先不說明衣物價值,出了問題后提出全額賠償,對干洗公司來說不公平。”
干洗賠償缺乏統一標準
記者走訪數家洗衣公司,發現洗衣賠償標準不一。正章、小白兔等店是依據6年前出臺的《深圳市洗衣行業洗衣質量糾紛處理、賠償辦法》制定賠付規章,天鵝湖、一定好等幾家干洗店則是視情況與顧客協商解決。
“處理干洗糾紛難題,關鍵是沒有統一的賠償標準和權威的鑒定機構。”市消委會投訴部副部長古洪濤說,《深圳特區〈消法〉實施辦法》第18條規定,洗染業經營者由于操作不當等原因造成衣物損壞、串染色及其他事故,應當承擔賠償責任,但沒有具體明確賠償標準,尚需規范。

免費上門取送
無菌透明洗衣
超級五星設備
進口環保原料
單件隔離干洗
1小時快速洗衣 